體內鐵超載 多病找上來
人體缺鐵時,會表現為面色蒼白、匙狀甲、乏力、心慌、煩躁、易感染等。正常成年人每天需補充1~1.5毫克鐵元素,孕、乳婦需要2~4毫克,一般日常飲食即可滿足需求。一旦因鐵攝入不足、吸收減少、需求增加、利用障礙、丟失過多等原因引起缺鐵性貧血時,就需補鐵。缺鐵性貧血常見于嬰幼兒、青少年、婦女以及有慢性出血性疾病、腫瘤的患者。
治療性鐵劑分為無機鐵和有機鐵兩種。無機鐵以硫酸亞鐵為代表,有機鐵包括琥珀酸亞鐵、右旋糖苷鐵、多糖鐵復合物等。相對來說,無機鐵劑的不良反應較為明顯。
但是,鐵元素并不是補充的越多越好。相反,游離鐵是有毒的,過量補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鐵是大多數生化體系中自由基的主要誘導劑,過量補鐵引起“鐵超載”,會損傷細胞(內皮細胞、肝細胞、胰島細胞等),促使細胞死亡和組織損傷,引起氧化應激反應。有研究表明,鐵超載可增加男性糖尿病風險;會加速內皮損傷,促使粥樣斑塊形成;升高血紅蛋白濃度,促使血栓形成。已有證據證明,鐵超載與心腦血管疾病、帕金森病、阿爾茨海默病、腫瘤、肝臟疾病等發病關系密切。鐵超載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情況。原發性鐵超載多由遺傳性血色病引起,繼發性鐵超載常見于多次輸血、過多攝食紅肉、過度攝入鐵劑、超量服用維生素C等人群,以及丙型肝炎患者中。
謹防鐵超載,需要特別注意三點:1.補鐵劑僅用于治療缺鐵性貧血,不可用于其他類型貧血;2.補鐵劑不是營養補充劑,需要在治療原發病基礎上根據化驗指標,按照治療原則、療程應用;3.強化食品、保健品的使用,目的在于預防貧血,而不是進補營養素,不可夸大其作用。目前膳食鐵的低生物利用率是我國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。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中谷類食物比例較大,加上烹調方法不合理、偏食等因素,會抑制鐵的生物利用率。防治缺鐵,重在調整飲食結構,確保營養素攝入的全面性和均衡性。(張士紅)
信息公告